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>创意策划>广告杂烩>详细内容 广告的学与术----兼论广告教育的应有取向 作者:佚名 时间:2007-2-8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face=Verdana>●他们更可以进入广告代理公司,从事客户服务、市场调研、媒介策划、媒介购买、创意制作,甚至于包括整合营销传播服务的其他业务,例如:公关、促销、活动赞助、直效营销、关系营销、数据库营销等等。  
    ●当然,他们也可以从事与广告八竿子打不着的任何其他行业--既不更好、也不更坏,就像广告界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学习背景,并不是广告本科,照样干得十分出色。  
    一个够格的广告人,就像一个够格的新闻记者一样,并不是某个大学新闻系就能够培养出来的。(广告学者、新闻学者或传播学者的培养反而比较容易在校园内炮制出来!)  
    最近与《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》财经版的某位资深编辑聊天,他就直截了当地说明,他招考记者时,通常不考虑录取新闻系毕业的学生。理由很简单,就一个财经类报刊的需求,培养商学院毕业生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,比起培训一个新闻学院毕业生的财务、金融、企业管理等系统知识,容易太多了。  
   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,除了鼓励新闻学院的同学赶紧辅修第二学位(双学位)之外,也可以把不同学科背景的本科生,给予一年制的新闻专业训练。事实上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是这么一个课程设计。他们招收不同学系的本科毕业生,给予新闻采访写作的严格密集训练,在一年的学制后授予"新闻硕士"学位。注意:不是"新闻学硕士"!哥伦比亚大学强调他们是培养"新闻记者"而非"新闻学者"!所以,所有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理论课程全部废除!什么传播理论、新闻史、统计学等全免,惟一保留的是新闻法规,还是选修的。一年的学制,不是由什么传播学博士开课,而是由著名的传媒和通讯社聘请来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上课,每天就像线上记者一样外出采访,回来交稿。工作节奏和压力完全与记者实务相同。  
    1990年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代理院长喻德基(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的资深报人)回到中国台湾大学,在法学院创办哥伦比亚模式的"新闻研究所",也是标榜培养世界一流的"新闻记者",决不培养"新闻学者"。(这个理念目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希光教授也有!)  
问题来了!由于要训练一流的新闻记者,学院内的传播学者帮助不大,当然只能由报社、杂志社、电视台、广播电台或独立的制作公司内,聘请业界一流的资深记者来教育。但是这些社长、总编辑、制作人、导演或资深记者等,绝大多数没有博士学位,职称上也没有教授等高级职称。如果以"讲师"身份来聘用,位低钱少,对方兴趣不大,最后凭借中国台湾大学的金字招牌,只有对新闻事业怀抱理想的资深报人来奉献牺牲。有趣的是,中国台湾教育部的规定,外国资深记者可以采用"专家"的身份聘用,例如喻德基的弟子、美联社的资深记者Neil Robins,路透社台北站主任记者Don Shapiro就按照这个规矩聘任,他们有教学热情,又有不错的名分和待遇,干得很愉快。  
    我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中国台湾的新闻记者教育问题,就是作个反面教材,让大陆各新闻传播学院或广告学院在培养广告实务人才时,有所反思。凡是传播类实务人才培养,一定要依赖线上工作的资深人士。大陆的人才职称制度,在解决新闻教育方面没有问题。一个编审或高级职称可以换算为教授待遇。但是在广告教师方面,国际4A公司优秀的外籍专家或中国港台人士,进入大学校园教学,通常都是职称的"黑人黑户",名不正则言不顺,即使这个人才有再高级专业,也得不到大学体制应有的尊重。在美国,一个资深的广告人可以类比资深教授,不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。所以在中国,一个营销系、广告系或公关系毕业的学生不能立刻上线工作,离开校门等于在职场上做二度新鲜人,从头学起,也是无可奈何的事。他们或者不学无术,或者有一些广告学但没有广告术,总之就是没有办法用!因为,没有接触一流广告公司高级人才的熏陶和磨炼。  
    这一切,现行广告专业的教育体制必须负历史责任!